佛教精神及其對環境可持續治理的潛力

2019冬季學校 Wolf-Fabian Hungerland的論文,由生命和平大學籌備處翻譯。

佛教精神及其對環境可持續治理的潛力

Wolf-Fabian Hungerland

人類已經創造了一個它無法正確解決的問題:環境受到嚴重破壞,越來越多。工業化和大眾消費與更加有效的資本主義社會和經濟結構相結合,導致了地球前所未有的人為惡化,其性質和威脅生命,因為它已經存在了四千多年。造成的損害部分已經不可逆轉。更糟糕的是,受損的環境已經或將很快開始以一種或另一種方式影響這個星球上的每個人和每個生物。問題的核心是我們的行為。我們做或不做的事,我們消費的和我們所看到的 - 或者更願意看到和想要忽視的,最終是我們意識的一個功能。

與此同時,各種學科,政治家和其他社會領袖的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實現改變人類行為的任務。這並不是說在對環境的更為謹慎的平均行為,見證繁榮的可持續能源部門,或政府用來激勵人們對地球的危害較小的某些推動方面沒有發生任何事情。然而,鬥爭是所有這一切 - 盡我所能和其他許多知識 - 對於保持氣候變化和環境的不可逆轉的破壞而言太少了。佛教靈性在這裡派上用場。它可能提供觀察(行星受到傷害)和行動(導致這種傷害的人類)之間缺失的聯繫。讓我們了解如何造成傷害,如何減少傷害以及佛教可以添加什麼。
 

人類如何造成傷害

如上所述,人類會對地球造成傷害。以下列出了人們對環境造成的主要危害 - 以及他們自己

  • •污染,即將有害物質引入環境。最常見的污染物是酸雨 - 來自燃燒燃料的化學物質上升到大氣中並隨著雨水,石油洩漏而下落 - 當船舶溢油時,原油不會溶解在水中而是漂浮,對野生動物,有毒化學品造成嚴重破壞 - 工業生產的化學品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對環境有害,農藥 - 這些化學品廣泛用於農業,如果進入湖泊或河流,就會殺死它們。
  • •動物生活在自然界中非常獨特的生態位。人類行為通常意味著影響自然棲息地的突然的重大變化,這意味著通常會破壞自然棲息地,使動物無法適應或移動 - 並且消亡。人類在一些地區引起了變化,例如通過建造水壩來淹沒山谷。這些變化導致了動植物的滅絕。
  • •自工業化以來,人類已經摧毀了所有森林和林地的50%以上,即砍伐森林伴隨著工業化。主要驅動因素是對木材,建築和燃料的需求,或更多種植作物的空間。然而,包括人類在內的大多數物種需要樹木中的氧氣才能生存,而森林砍伐導致的二氧化碳增加也會導致溫室效應。
  • •如果不使用自然資源,人類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發展。然而,經常使用數百萬年後出現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如煤或石油,現在供應有限。它們在燃燒時也會產生污染。其他自然資源不產生污染,可再生,例如,風或太陽能。然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主要是使用化石和不可再生資源。
  • •上個世紀平均氣溫上升了1攝氏度以上,極地冰蓋正在融化 -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氣候變化或全球變暖。在這背後是人類活動,這導致了地球溫度的升高。人類產生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是自記錄溫度以來經常觀察到的行星溫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一些人聲稱氣候變化只是自然循環的結果。然而,無論原因如何,全球變暖的影響意味著海平面上升和更嚴重的天氣模式。
     

減少傷害的措施

  • •保護旨在減少人類活動及其周圍動植物所使用的有限資源。它可以保護瀕危物種,例如通過限制可捕獲的魚的數量或將區域轉變為國家公園,使其無法在經濟上或甚至在工業上進行開發。
  • •通過國際立法,政府可以同意管理有害化學品的使用,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產量。一個例子是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
  • •可持續發展,即政策制定者認真對待後代需求並認為這些應該與當今人們的需求同等重視的想法,是減少傷害的另一個一般方面。這意味著應該盡量防止對環境造成長期損害,節約資源或者替換我們用完的資源。
  • •某些廢品可以分解並用於新產品。回收減少了進入垃圾填埋場或被焚燒的廢物量。玻璃,紙張,金屬和一些塑料是可以回收的常用材料。此外,本質上極為罕見但在技術製造中必不可少的貴金屬也越來越多地被回收利用。
     

佛教教導環境的是什麼?

全球環境變化對佛陀時代的人們來說不是問題。這意味著我們缺乏有關環境保護的具體指示。然而,佛陀確實認識到當地社區可能會受到他的追隨者行為的影響,因此,例如,他制定了一些規則,即僧侶和尼姑不應該在流水中或附近流動,即人們想要洗或喝的地方。同樣,他還裁定僧侶和尼姑不應該破壞任何其他生物的既定棲息地,也不應該殺死其他生物,例如在建造新宿舍時。

對於許多人來說,一切相互關聯的概念是他們佛教思想的核心。這意味著人類依賴自然,自然依賴於人類,以及人類依賴人類。傷害整體的一部分就像傷害所有這一切一樣。因此,如果人們學會與世界和諧相處,並且他們的每一個行動都在其他地方 - 通常是無意或無意識的 - 迴響,環境將受益。

佛陀教導貴族八重路徑幫助人類擺脫痛苦並接近啟蒙,導致從輪迴中解放出來,這是一個痛苦的重生循環。這條路由八個實踐組成:正確的觀點,正確的決心,正確的言論,正確的行為,正確的生活,正確的努力,正確的正念和正確的三昧,(冥想吸收)。這包括如果你“注意”你的行為對世界的影響,這是避免對其他生物造成傷害的有效方法。

雖然這些指示中的每一個最終都有助於降低對環境的危害,但其中兩個指令直接關係到佛教對環境的態度:佛教徒應該放棄生命,這包括任何形式的生活。這與重生的想法有關,可能包括重生為動物的可能性。佛教徒不是為了生命,而是鼓勵佛陀對所有生物表現出愛心(慈愛)和同情,並相信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是特殊的,而不僅僅是人類。這個規則涉及ahimsa(完全非暴力)的概念 - 換句話說:“不傷害”。佛教徒可能會爭辯說,摧毀動物的自然棲息地會帶走一些不屬於我們的東西。因此,佛教徒不會輕率地行事,可以保護環境免受破壞和剝削。

如果一個人有正確的心態,佛教徒相信他們所做的行動不僅對他們自己有益,對整個世界,包括環境也有益。相比之下,在實踐中,人類的許多行為往往以有害的方式影響地球,因為人們行為自私,近視,不知情和渴望。這些行動意味著對環境漠不關心,只會在未來造成更多痛苦。在佛教中,業力學說及其成果的真正重要性在於認識到製止這種行為的緊迫性。業力的影響將繼續在一個人的重生中起作用,所以通過富有同情心,我們將克服這種冷漠,改善我們自己的未來和環境的未來。大多數佛教徒認為,只有當這種漠不關心結束,我們變得有意識和富有同情心時,世界才會回歸和平,和諧與平衡。這將使人們過上積極的生活,擺脫渴望的負面影響。
 

這在實踐中意味著什麼?

對於大多數佛教徒而言,指導原則只是為了尊重所有生命形式以及自然的平衡與和平而生活。大多數佛教徒都理解並將這些原則應用於以各種方式照顧環境的問題。

由於佛陀在他那個時代對環境沒有多少說法,大多數關於保護環境的教導都來自現代佛教教師,如達賴喇嘛,當地的大師。這是一個很大的實際潛力。他們可以幫助創建關於精神養護,可持續發展和回收的實用指南。不可否認,佛教領袖可能會發現參與國際立法更加困難,但即使在那裡,他們的突出和/或卓越可能是一種有用的,有效的資源。

我們可以將整個佛教形容為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這與環境議程完全兼容。改變人們對他們所需要的態度,是改變他們對待世界和彼此的方式的重要一步。佛教徒接受自然界的變化。變化是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應該允許改變世界。


- 完 -
 

翻譯:生命和平大學籌備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