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探討有關「時間」的概念與影像之假設
伊凡魯那教授
人類最基本與最神秘的概念之一,是「時間」的概念。
在一開始的反思,我要探討有關「時間」的概念與影像之假設。
以下的時間性概念,人類在各社會脈絡中互動的所有文化中都是共通的,也就是:順序性的結構、區間、規劃、重複、同步、以及關於時間性的面向。時間的概念被用來作為權力的工具,以建構文化與科技來改變世界。本課程中將討論早期的時間影像、時間量測儀器之發展,以及如何被使用在人類社會與工業之同步。同時將討論在現代電腦化的世界中,時間觀念之重要改變。
在描述我們人類經驗時,為了避免許多概念性的混淆,以及在科學與哲學中試圖處理時間的議題,我們必須要針對時間的概念做一個釐清。我們會將時間的概念分成三個類別來討論:時間、時間性、現在。
「時間」是一個物理學中形成的一個概念,「時間性」是和人類相關聯的,當然不只人類而已。「現在」不是一般用的概念,這裡指的是和現在以及人類不相關,指的是一個絕對的「非時間性」,它沒有所謂的連續性或區間性之存在。
關於「時間」,可用幾個物理的面向來形容,從傳統的機械學到量子機械,從特定的到一般的相對論與宇宙學,從熱力學到耗散系統,以及從「時間」的分解到時間在出現的量子引力場中消失。
「時間性」也是必須在此體驗的,在「時間性」的基本建構體中,也就是「現在」,當中是沒有主體與客體的分別,只有當把經驗轉至觀察對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理解時,此時才會產生前述的分別。有關於時間性,現代腦科學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釐清。
如要了解「現在」,我們要談到哲學,在描述事實真相時,我們會面對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語言和邏輯在本質上是二元對立的,其中產生的一個最基本的二元對立,是具有互補性的「永久」和「改變」。西方哲學大部分都會將「永久」當作宰制的概念,導致對事實真相的物質性觀點,而忽略其過程中之觀點。如此對事實真相的化約,會導致主體與客體的二元性,以及把一個被實質化的「時間」(計算連續的客觀性事實狀態)和「現在」(在被客觀化的事實真相中呈現出主體,如同力量的統一)以二元的方式描述。
在第二階段時,在反思出我們敘述中的假設以及理解「時間」之後,會開始討論導致這些假設的人類活動,採用亞里斯多德對poiesis – praxis和的區分, producing – acting所告訴我們的是我們在看世界時,不應該只是大部分在物件的領域觀看,也要以「完全的型態(完形)」方式來觀看。如此則可以提供我們新的想法與指引,以便處理目前我們面對的全球狀況並作出決定。
建議之參考書籍
- Arendt, H. (1998). The Human Condi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ogen. The Shobogenzo or The Treasure House of the Eye of the True Treachings.
- Hawking, S.W. (1988).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New York: Bantam Books.
- Levine, R. (2006). A Geopraphy of Time. Oneworld Publications Oxford
- Loy, D. (1988). Nonduality. A study in comparative philosophy. New Haven;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Nowotny, H. (1994). Time: The modern and postmodern experience.
- Rifkin, J. (1989). Time Wars: The primary conflict in human history.
- Rovelli, C. (2018). The Order of Time. Penguin Books
- Ruhnau, E. (1995). Time Gestalt and the Observer. Reflexions on the tertium datur of consciousness. In: T. Metzinger (Ed.), Conscious Experience, Imprint Academic.
- Ruhnau, E. (1997). The Deconstruction of Time and the Emergence of Temporality. In: H. Atmanspacher & E. Ruhnau (Eds.), Time, Temporality, Now. Berlin: Springer, 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