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與貪慾

生態系統非常重要,每個人都應該多了解生態系統。人類是所有生物中最聰明的,也是最貪婪的。這份短文的目的是希望人類保護環境,減少貪欲,並培養慈悲、關懷或仁慈。

生態與貪欲

Ashin Sasanavamsa

 

摘要

生態系統非常重要,每個人都應該多了解生態系統。有些人以為世界和環境都是他們的。這是誤解。確實,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人類如果沒有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就不可能存在。接下來是關於人類的貪欲或執著。人類是所有生物中最聰明的,也是最貪婪的。這份短文的目的是希望人類保護環境,減少貪欲,並培養慈悲、關懷或仁慈。

關鍵詞 生態,貪欲,內觀,慈愛,環境,人類和眾生。

 

介紹

環境是人類和所有生物的家園。人類不該製造破壞環境或自然的原因。但是,當今世界人口在增加,因此而過度開採自然資源。如今,我們可以看到周圍自然被破壞的原因,不斷增長的人口,不斷增長的經濟成長或人均富裕程度,以及資源消耗和污染技術的應用。現在,自然環境生病對人類和其他生物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從佛教徒的角度來看,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破壞的原因是什麼?佛陀教導說:心理覺知是導致一切發生的先導,建立在想法上。我們的生活由無上的心所創造。因此,根據佛教,心是重要的自然法則。在這裡,心意味著人們無盡的貪念(Lobha)和自私的無知(Moha)等等。 我試圖找到以心為依據的生態系統問題解決方案。

 

心很難控制,可以輕快地移動並黏著,充滿激情的心就像是染污的綠洲。控制心是什麼意思?自然而言,心是可動的、是善變的,想控制心的這種特質是一種征服。不受控制的心總是會產生激情元素,諸如熱情、憎恨、妄想等,此外還有嫉妒羨慕、憤怒、陶醉、自負、懶惰和嗜睡、興奮激動或憂慮、懷疑等,所有這些因素都會汙染心性。我們無法逃脫一個充滿污穢的心。慾望、憎恨和妄想之火不斷燃燒,涅槃被證明可熄滅這種火焰。涅槃被定義為從欲望、憎恨和妄想中解脫出來的心,被稱為冷靜的心。冷靜不動情是我們最好的準則。

 

什麼是生態

生態系統是生物有機體與環境中非生物成分(例如空氣,水和礦物質土壤)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統。

 

根據牛津詞典,''考慮特定區域內的所有植物和生物與其物質環境的關係。世界上有許多生態系統。它們是水生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和淡水生態系統等。但在此不僅只意味著生態系統。如果說是生態系統,那就是具包容性的環境。因為生態系統是環境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應該認識環境。在牛津詞典中,環境是指影響人/事物之行為與發展,以及影響動植物生活之自然界的條件。

 

根據劍橋詞典,所謂的環境,即人類、動物、植物居住於其中的空氣、水和土地等大自然生活環境—生活或工作的條件,可能影響感覺和工作效率的方式。 Gnanarama說,周遭會影響生長與發育的條件被稱為環境。

 

什麼是貪欲

Lobha可譯為貪戀或執著,一些學者更喜歡用貪婪。渴望的用法也等同於貪欲。 當出現喜愛的感官對象時,通常會產生貪戀或執著。貪念的副作用有三種,它們是錯誤的想法,錯誤的努力和錯誤的專注。並且,有貪念時,嗔Dosa(令人不悅)和癡Moha(欺瞞或迷惑)會生起。根據阿毘達摩的說法,愚癡是所有壞事的共同點。貪念和嗔恨不會單獨出現,總是與愚癡結合在一起。但另一方面,愚癡的確會單獨出現,因此被定名為“摩馬哈(Momaha)”,這是一種強烈的妄想。這三種被稱為罪惡的根源。巴利三藏中對貪Lobha的定義很多。在這裡,上面提到的就足夠了。

 

如何連結生態系統與貪欲(渴望)

人類的生活取決於環境。人們需要新鮮的空氣,水和乾淨的食物。在土地上種植蔬菜,從海洋、大海、河流、小溪和池塘中捕捉魚和肉,棉布、獸皮或皮革和羊毛來自樹木和動物,建築物取用大地上的磚塊、沙子、岩石或石頭。

 

生態系統或環境是外部世界。貪欲是內心世界,貪欲依據心念而來,人按著內心的欲望行動。因此,內在世界影響著外在世界,人們根據內在心念做了很多事。由於厭倦解決食物、衣服和生活等問題,人類因而變得貪婪。貪婪有兩種:適當的貪婪和不適當的貪婪。在這裡,我要指出的是不適當的貪婪。不適當的貪婪表非常大的渴望,貪圖征服他人,以不公正的方式取得想要的物質。這意味著用錯誤的方式而不是正確的方式做生意。我將談論貪婪的四個部分。這些包括食品買賣、毒品、人口販賣和自然環境。

 

  1. 食品銷售者應僅以合理的利潤出售。做交易時不要心存惡念。產品不應不耐用、不是只為自己的利益而生產、銷售者不可不人道,向消費者銷售假油、各種化學藥品和藥物,造成消費者營養不良,甚至受苦到死。這點對生態系統和生物造成了很大的破壞,而這些缺失都是商業行為不公平的結果。

 

  1. 在當今的行業中,自私的人熱衷於走私販賣。毒品分銷的利潤是主要原因。根據聯合國的報告,黑市的毒品零售價值為3216億美元。獨頭壟斷者的自私對人類有很大影響。 儘管制定了有效的法律,儘管頒布了法律,但毒品的蹂躪並沒有放慢。這個商機是不公平的。現在,毒品正在損害年輕人的生命,並成為人類社會最大的威脅。

 

  1. 關於人口販賣,佛陀教導說,任何人都不應以販賣人口為生。販賣是貪婪的結果,是奴隸制的一種形式。被販賣的受害者遭受賣淫的折磨致死。今天,人口販賣是僅次於毒品和毒品販賣的第三大犯罪。據估計,一年約有2000萬的人口販賣受害者,估計淨值為400億美元。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全世界大約有4030萬人口販賣的受害者。人口販賣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缺乏工作機會和知識。農村中的兒童和婦女在幾乎沒有販賣的知識的情況下,被婪的人剝削。此外,兒童性虐待是過度貪婪的結果,人類的貪婪也出現在殺害其他生物方面,不保留任何將滅絕的物種。

 

  1. 侵略性強的人無法分辨好與壞。貪婪使人類看不見。貪婪其實是徒勞的、會造成麻煩的。無私的人不會考慮讓自己的利益有任何損害。人類和其他生物造成資源枯竭,砍伐造成去森林化。在當今的極端氣候中,高溫、海平面上升和全球暖化都是貪婪的結果。此外,商人不道德地使用設備,增加了世界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由於人們的不道德行為,導致氣候惡化,農作物惡化和飲食延長。

 

如何控制或減少貪欲

藉由減少貪婪可以保護環境。如何減少貪婪?貪婪的反面是不貪婪。換句話說,就是知足。如果我們能夠控制自己的貪婪,那麼我們的憤怒和無知就會受到約束。在緬甸,由於一群貪婪的獨裁者不計後果地砍伐樹木,我們每年遭受洪災。擁有與貪婪相反心態的人可以維持一生,可以很酷,對財富的追求充滿同情心。他不追求貪婪。他無私。因此,道德沒有被破壞。職業是單純的,雖然沒有物質財富,但有完全的幸福。一個不知足的人,在貪婪的驅使下追尋物質,永遠不會滿足。違反國家道德守則的法律,跟隨自己的貪婪,只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重要的是,我們心中不要有多餘的想法才能控制貪婪,利用我們的精神力量、一心專注於良善的事物,我們可以克服貪婪。我們必須努力從容應對慾望和情緒。佛陀說,所有財富的最高等級是知足。如果生活中對自己的物質財產感到滿足,那么生活將是和平的,不會受到任何其他生命的傷害。我們的祖先是誠實的。他們爭取正義並為自己謀生,他們知足並擁有快樂健康的生活。

 

控制貪婪的另一種方法是嘗試獲得內觀。修行正念法門可以消除貪欲、散亂和無知。在此處,內觀指的佛教法門。我不知道這個方法對其他宗教的意義。內觀的簡要概述,如下所示:

 

內觀禪是一種覺知禪修。教你如何與現在並存,活在當下。教導人們察覺即將到來和正在發生的一切。只有當下是最重要的。通過六根(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和心靈),當下自己發生的一切都應該被注意、觀注、作為覺察力觀察的對象。練習內觀禪時,透過在心中記錄即將來臨的各種事物或只是看著它們,可將覺察力帶到更高的層次,能夠看到事物真實的面貌。如果要練習內觀,先選擇一個事物作為心專注的對象。該對象將是禪修的主要目標。傳統上,以呼吸為對象。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並隨著呼吸做出“吸氣吐氣,吸氣吐氣”的心理記錄。一無所住地呼吸,當心的注意力迷失或散亂時,也要記下,例如想事情、或聽聲音、或散亂、或情緒激動。另外,還要記錄身體的感覺。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自己始終覺知到發生在自己身上或六根所感應到的一切。

 

另一種方法是流露出慈心觀。我們可以透過滋養慈心觀來控制貪婪的心。一次又一次開發自己為他人福祉而生的仁慈稱為慈心觀—培養慈愛。但是,這不僅只是持誦,也不是只背誦經典就感到滿意。慈心觀應該從自己開始。首先,集中心力觀想欲對其散發慈愛的人,直到如同看照片般看到他的身體,從頭頂到腳趾。這種方式被稱為刻意的慈愛(Uddissa Mettà)。接著,向他散發愛心,“願他快樂,願他沒有危險!

 

現在,開始培養對眾生的慈愛,所謂非刻意的愛心。另一方面,愛心的方法是將愛心往十個方向散發出去。當習慣了這種做法後,便可毫不困難地向四面八方散發出愛心。

 

環境倫理

1970年,思想家引入了環境倫理一詞。探索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環境道德有三個主要原因。

  1. 環境創新科技:人類主導的科技在環境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因此,應該分析人類行為的道德含義。

 

  1. 新的環境知識: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人類的行為改變了世界。現在,科學已經證明人改變了人類世界,並且還在不斷地改變中。

 

  1. 在廣闊的道德領域中,環境倫理學領域的關鍵問題是:人類倫理學領域是否也包括非人類?大自然和其他生物有機會嗎?需要負責為下一代創造環境嗎? 問題在於是否應該完全透支自然資源? 幾個世紀以來,人類已經忘記了環境。 環境提供了人類享受食物和就業。現在,人性化的環境即將恢復。因此,當人類發展時,我們應注意與世界有關的五個要點,包括人口、能源、消費、營養和氣候。唯一重要的就是注意這五個要點並保持平衡。

 

地球家園

地球是全人類唯一的家園和寶庫,不只是對現在活著的人,還包含那些未出生的。沒有任何個人或國家擁有世界。人只如飛過的鳥。正如埃里克·弗洛姆(Eric Fromm)解釋的那樣:人類必須學習“成為”(意味著活著和舒適地生活),而不是“擁有”(意味著為了擁有所有權而嫉妒和鬥爭)。人類健康的生活哲學應是作為受託人,保護並嘗試留給這世界一些比當初發現時更好的。佛法不接受萬能造物主上帝是世界及其後代子孫的無故第一因。《巴利大藏經中部》的《梵天經》中說,大梵天王是現在和未來所有人類的創造者和父親,此觀點受到了批評,是謬誤的。佛教觀點認為,人類可以透過進化的階梯而上升到靈性的頂點。這樣的聖人被稱為阿羅漢或佛陀。世尊Bhagava是另一個常用於佛陀的稱呼,在語義上相當於英語的神God,G大寫。憑藉知識和行為,他教神和人到達靈性成熟的解脫之道。人自己有責任依循指示並塑造自己的命運。

 

建議

世界上沒有生物可以脫離環境而活。如今,環境退化已不受控制,不過,環境保護正透過組織和個人來完成。每個人都應該有能力保護大自然、照顧環境。如果我們不感激自然的偉大,我們將遭受許多的後果。人的需要和想要沒有不同,但滿足需要可能是有用的,滿足想要卻可能是浪費的。例如,一輛車是必要,兩輛車是渴望。結果,汽車製造商必須為此生產另一輛汽車,為了這輛車得再次使用資源。這樣,破壞越大,輸出越大。其他的配件也一樣。大多數的人都是貪婪的受害者,正在追逐自己的欲望。想要和需要之間是有區別的。事實還是一樣,生產或消費仍然過多,過量是造成環境破壞的主要原因。

 

人類充分利用了環境。人類晝以繼夜以各種方式使用環境。牛只吃草。 鳥只吃水果。其他生物只使用自己的。人類卻是使用環境所有的自然資源。人類的需求是巨大的。因此,尋找環境中的罪魁禍首是每個人的事。瑪哈達·甘地說,世界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但無法滿足人們的貪婪。人們有很多需求時就會很貪婪。 結果,當很多需求與大貪婪結合在一起時,整個環境就被破壞了。因此,保護受損環境的最佳方法是建立更加文明和道德的社會。我們必須教育人們有關環境的知識,必須教導我們這一代人熱愛環境,應該提供個人的和國家的教育。

 

這樣一來,人類有責任修復退化的環境,因為是人類的不符合永續發展和自私造成的。我們如何在這裡解決這個問題?關於如何防止破壞自然資源這個問題,有各式各樣的答案。有人說,很容易找到運用不斷發展的科技和科學的方法。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但代價是巨大的。重要的是,要考慮是否能及時修復?而更重要的問題是,保護退化環境的意願對人類有多大程度上的影響?發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持續集中於單一發展,此外,無法透過科學和其他科技來控制奢侈品消費。貪婪的渴望必須從情感上維持,不是透過科學和科技。因此,佛陀教導說心的雜質可以在內心清洗,水也必須在水中淨化,在雜質中清洗。現在該是意識到環保主義者的聲音的時候了,他們說那些試圖滿足貪婪的行為,是時候該糾正了。

 

結論

在尋找保護環境的方法時,學者們常常忽略宗教。這篇短文重點介紹了佛教的環境保護方法。佛教的主要表現在於心靈療癒。保持基於正確觀點的道德,降低環境惡化是有可能的。正確的遠景,人們需要對環境的前途有準確的了解,當視野正確,做法就會正確。從好的努力中,我們將獲得美好的事物。因此,今天東西方的保護主義者,我相信,如果研究佛陀的教義並將其運用到過程中,將會是真正有益的。

 

 

 

 

 

參考資料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cosystem
  2.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Third edition.
  3. 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Third edition.
  1. 4. Nyanarama,  An approach to Buddhist Social philosophy,  second edition,    Printed in    Singapore, 2005
  1. Nadara Thera,A Manual of Abhidhamma, Union Ministry of Religious Affairs  and Cultures, Yangon, Myanmar, 2016
  2. Buddhaghosa, A Shin , Dighanikaya 3,  commentary , Union Ministry of Religious Affairs and Cultures, Yangon, Myanmar,
  3. Ma Thoung Win, (Old angel), Speeches Anti-Human Trafficking Day,
  4. Report,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5. Buddhaghosa A Shin, Dighanikaya 1,  commentary, Union Ministry of Religious Affairs and Cultures, Yangon, Myanmar,
  6. Silananda, A shin, Dr,  Introduction to Vipassana Meditation, printed Yangon, 2016
  7. Thittila, A shin, Essential Themes of Buddhist Lectures, Ministry of Religious Affairs, Yangon, Myanmar, 1992
  8. Buddhaghosa, A shin, Suttanipata, commentary Union Ministry of Religious Affairs and Cultures, Yangon, Myanmar,
  9. Han Win, Dr, Five things need to know about the world. Philosophy Journal, printed Yangon, 2019
  10. Suttanta Pitaka, Brahmanimantanika Sutta,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