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Jan 10

功能知識分類學

問題是:和其他有機體來比較,為什麼人類是不一樣的,或者是獨特的?

恩斯特普伯教授

頭腦只佔了身體質量的2%,但是腦部在處理各種工作時,使用了20%的能量。因為如此的高能量需求,腦部必須在演化過程中發展一個最佳使用能量的方式。這裡的「演化」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演化過程,生物學(或心理學)就不會有意義。」(Theodosius Dobzhansky的名言)。這句話也說明了我的認識論立場,就是務實的「一元論」(相對於迪卡爾的二元論)。如何在腦部節省能量?採用 ART的方式 (A – Anticipation 預期未來將會發生什麼)、R - Reduction 化約神經系統內的複雜度、T – Temporal在腦部將各種分配的活動做時間性的同步)。為能進一步理解ART,我將介紹關於腦部的一些基本結構與功能,作為心智生活的基礎。在功能知識分類學中,將區分「意識的內涵」(例如見解、記憶、情緒)與邏輯性的功能(例如功能的啟動或它們的時間性組織)。這裡的一個重點是任何類型的心智活動絕不是獨立或與其他活動隔開的。如果沒有連結到記憶功能或者情緒評估,則不會產生見解或看法,如果沒有關聯到見解式的控制,則不會有動作。因此,所有的決定都絕對不會是「理性的」,一定會有一個情緒的框架,在所有的有機體中都會看到行為控制的基本特性,甚至在單細胞有機體中都有,這也許令人吃驚。問題是:和其他有機體來比較,為什麼人類是不一樣的,或者是獨特的?

建議之參考書籍

1. Augustinus: Chapter 11 from the “confessions”, written in 397/8, which is one of the best introductions into “time perception”.

2. Poeppel (2018). Cognitive Processing: “East of West, West of East: a matter of global and local identity” 

3. Bao et al. (2017). Hypothesis and Theory: “Complementarity As Generative Principle: A Thought Pattern for Aesthetic Appreciations and Cognitive Appraisals in General” 

4. Poeppel, Bao (2011). Three Modes of Knowledge as Basis for Intercultural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5. Turner (1988). Beauty and the Brain 

6. Poeppel: Short Article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