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視野下的環境危機保護

現今,我們的地球母親正面臨許多環境問題。諸如空氣污染、廢棄物處理,水污染,氣候變遷,山崩等問題,影響著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類、動物和國家。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地球的開發及環境的惡化已經上升到警戒程度。由於我

佛教視野下的環境危機保護

Ashin Indaka

 

摘要

現今,我們的地球母親正面臨許多環境問題。諸如空氣污染、廢棄物處理,水污染,氣候變遷,山崩等問題,影響著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類、動物和國家。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地球的開發及環境的惡化已經上升到警戒程度。由於我們的行動不利於保護這個星球,我們看到自然災害更加頻繁地以山洪、海嘯和氣旋等形式襲擊我們。

關鍵詞:環境危機,佛教法規與保護等

 

介紹

如今許多國家都遭受到環境危機的打擊。因此,世界各地的不同環境團體扮演教育人們的角色,讓人們知道他們的小行動結合在一起時,如何在保護地球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查看我們周圍的環境,會發現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注意。因此,我們所有人都有責任保護我們所居住的環境。認識到這一責任,有些社會正計畫拯救世界免於苦難。因此,在本文中,我想描述一些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方法。

 

引起環境問題的原因

眾所周知,大多數環境問題與生活在世界上的人們息息相關,因為大部分人類使用的東西都源自於環境。因此,通過改變人們的行為,不論是發於內心或來自外在行動,我們可以保護因人而發生的環境問題。根據科學家的說法,有三種技術可以處理環境問題,即減少、回收和再利用。當然,這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外在行動,但是每一個外在行動都在內心之中,故每個人都應該去除因貪婪,憎恨和妄想而生的染污,這才是好的行動。

 

在佛教文獻中,儘管佛陀沒有直接傳授保護環境問題的方法,但有些行動與上述科學家提到的技術相呼應。例如,不可砍樹,不可潑帶有飯粒的水,不可在雨季旅行,以保護小樹被毀壞。這些是佛陀制定的一些戒律。其中,我想說明與袈裟有關連的事物幫人們做記錄。

 

僧人的袈裟

與袈裟相關、不可或缺之物有4種,包含: 缽、袈裟、寺院和醫藥。佛陀允許僧人有9種衣物,按衣服名稱分別為下衣(Antaravãsaka),上衣(Uttarṅsaṅaga),雙層衣(Sangṅṭi),躺臥用的墊子或布(Paccattharaṇa),坐時用的墊子、布或小塊布(Nisīdana),敷傷口用的布(Kaṇṭuppaṭicchãdi),擦拭布毛巾(Mukhapuñchanacola),沐浴衣(Udakasãṭi或Vassikasãṭika)、和過濾水時所需的布(Parikkhãracola)。簡單來說,袈裟有兩種;居民捐贈的袈裟,及從土堆中取出的布做的袈裟。一開始,包括佛陀在內的所有僧人,都只使用土堆中取出的布做的袈裟,後來,為了給耆婆(吉瓦卡)一個機會,佛陀接受了居民捐贈的袈裟。

 

阿難尊者對袈裟的使用

曾經,阿難尊者收到烏特納國王侍女所捐贈的500件袈裟。知道這種情況後,烏特納國王譴責說:“阿難尊者是要做貿易或開布莊嗎?”之後,為了瞭解阿難尊者將如何使用這麼多袈裟,烏特納國王來到尊者處。阿難尊者回答烏特納國王說:“首先,跟袈裟不夠的僧人分享這些袈裟,舊的袈裟在坐或臥時用來舖地板,那些舊的地板布用來作睡墊罩,舊的睡墊罩用來鋪地面,舊的地面布用來做門墊,舊的門墊撕破跟地面混在一起,用於寺院或其他地方。阿難尊者答覆他如何逐步使用這許多袈裟,烏特納國王在了解阿難尊者的利用方式之後,認為佛陀的所有佛子都適當地運用了每種物質。想到這裡,他又多捐了500件袈裟給阿難尊者。這只是一個與科學家展示的方法相呼應的範例。佛教文獻中還有一些規定。透過此事件,我們可清楚地看到佛教的規定如何支持環境保護。這是一個與外部行為有關的例子。

 

而從內心來看,每個人都應減少內心執著的貪婪、憎恨和妄想。由於行動源於思想或心智,因此思想或心智越清楚清晰無污垢,行動就越好。因此,要有純潔的思想或心智,就必須去除自己內心深處的污垢。如果不是這樣,不會有任何好的行動,根據阿毘達摩,污垢的本質只會帶來不良後果。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目前所面臨的情況。人們砍伐許多種類的樹木,森林被摧毀,人們因此賺到很多錢。他們只關心來自貪婪的財富,不關心居住的環境或其他人對環境的破壞。

 

貪婪的利與弊

在佛教教義中,有三個惡的根源可以使人們做出不善的行動。貪婪就是其中之一。 貪婪意味著強烈渴望獲得比個人所需更多的財富、所有物、權力等。如果一個人有了貪婪,就無法區分對與錯、善與惡。因此人會按個人好惡做事。尤其是心在作用時,對於心深處的邪惡感到愉快,人做的惡事遠多於深刻的好事。例如,我們可以看看舍利婆本生經(Seriva Jãtaka)的故事。有一次,在一個叫歇瑞(Seri)的地方,有兩個賣鍋碗瓢盆手工飾品的商販,他們同意將彼此間的城鎮區分開來。他們說,當一個人已經在一個區域販賣過後,另一個人可以嘗試在第一個人已經去過的地方販賣。

 

有一天,當他們其中的一人沿街過來時,一個窮人小孩看見他,要求她的祖母給她買一條手鐲。老祖母回答說:“我們窮人怎麼買手鐲?”小女孩說:“既然我們沒錢,那可以把我們烏黑色的舊盤子給他。”老婦人同意試一試,於是邀請了商販到家裡面。

 

商販看到這些人非常的貧窮和天真,不想浪費時間與他們在一起。即使老婦人懇求,他還是說沒有她買得起的手鐲。然後她問:“我們有一個對我們沒用的舊盤子,可以用它換手鐲嗎?”男子拿過盤子檢查,碰巧刮到底部。令他驚訝的是,他看到黑灰色下面是個金盤子。但是他並沒有透露自己注意到的這一點,反而是決定欺騙這些可憐的人,這樣他就可以幾乎不花一毛得到盤子。於是他說:“這盤子不僅不值得一個手鐲,它根本沒有價值。我不想要!他離開了,想著可以晚點再回來,到時這些人會接受更少的盤子錢。

 

此時,另一名商販結束了他那邊城鎮的工作後,按照之前的同意,跟在第一人之後。結果他來到了同一所房子前,可憐的小女孩再次懇求祖母用舊盤子換了一個手鐲。婦人看到一個看起來溫柔和藹的商人,心想:”他是個好人,不像第一個那樣說話粗魯。”因此,她邀請他進來,並提議用同樣那個黑灰舊盤子換手鐲。當商販檢查盤子時,也看到了污垢下的純金。他對那位老婦說:“我所有的貨物和我所有的錢財加起來,都沒有這個豐富的金盤子值錢!”

 

當然,婦人對這個發現感到震驚,但是現在她知道這人確實是一個很好而且誠實的人。因此,她說,她將很高興接受他可以交換的一切。商販說:“如果您讓我保留幾個硬幣只要八枚就好,還有我的平衡秤,及秤的套子用來裝金盤子,我可以將我所有的鍋碗瓢盆手工飾品,以及我所有的錢都給您。”他們進行了交易。他來到河裡,付了八枚硬幣請船夫帶他過河。

 

在上述事件中,第一個人沒有帶走很有價值的黑灰盤,因為他非常貪婪。因此,儘管他有機會擁有非常珍貴的東西,但由於貪婪而失去了它。同樣的,如今許多人聽隨自己的貪婪,為了自己的事業破壞了森林和環境。當然,如果一個人有了憎恨,就什麼也看不到,無法區分對與錯,好與壞。因此佛陀在Kuddakanikãya 'Mohoatthaṁ Na Jãnãti中如是說,由於他們的破壞,存在的環境將會越來越少。環境無法阻止自然災害。所以,比起我們所應有的,如果我們能減少貪婪,不僅可以獲得我們值得擁有的世間幸福與和平,同時可以超越世俗。

 

憎恨的利與弊

憎恨也由三個惡的根源組成。憎恨是一種強烈不喜歡他人行為的感覺。它會猛烈地影響將其牢記在心的那人的身心,就像毒蛇發脾氣一樣。我們也可以看一下上面所說的故事。當貪婪的商販再回來時,已經在腦海中累積了巨額的假想利潤。當他再次見小女孩和她的祖母時,他說他改變主意了,對於沒有用的黑灰舊盤子他願意出幾分錢,但不會給手鐲。然後,老婦人平靜地告訴他有關她剛才和誠實商販所進行的交易,並說:“先生,您對我們撒謊。”

 

貪婪的商販並不為自己的謊言感到羞恥,但想到“我失去了價值十萬的金盤子。” 就很難過。因此,他問那個婦人:“他走哪條路?”她告訴他方向。他把所有的東西都留在她家門口,跑到河邊,想著:“他搶了我!他搶了我!他搶了我!我不會讓他把我當傻瓜!然後,在河邊,他看到了誠實的商販仍在船上渡河中,他對船夫大喊:“回來!”但是好商人告訴船夫繼續到對岸去,而船夫也這樣做了。看到沒有辦法,貪婪的商販爆怒,跳來跳去憤怒搥胸,變得對贏得金盤子的誠實男人充滿恨意,以致最後自己咳血、心髒病發,當場死亡!

 

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憎恨,第二個商人死了。如果一個人有了憎恨,就什麼也看不到,無法區分對與錯,好與壞。因此佛陀在Kuddakanikãya 'Mohoatthaṁ Na Jãnãti中如是說,透過減少憎恨,我們將不會輕易去影響和傷害他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真正需要的幸福與和平。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減少憎恨? 佛陀說,我們可以透過給予和散播慈愛給人類和非人類來減少憎恨。當然,由於慈愛的本質是和平的,因此它可以既是施者也是受者。只有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會和平,可以遠離任何災難。

 

妄想的利與弊

妄想是三個惡根源中的最後一個。妄想自然是指相信或使自己相信不真實的事物的狀態。它會使人迷惑,抓在心中,如果有憎恨的話,就什麼也看不到,無法區分對與錯,好與壞。因此佛陀在Kuddakanikãya 'Mohoatthaṁ Na Jãnãti中如是說,為了區別是非善惡,每個人都必須嘗試具有世俗的教育和超凡的智慧。在上面的故事中,由於第二個商人沒有智慧,又養出貪婪和仇恨,這使得他的生活毀了。因此,為了世間與出世間的平和,每個人都應設法既獲得智慧,如此才可能放棄惡行,行善行。

 

結論

實際上,即使可能有許多保護和預防環境危機的現代技術,我們也不應拋棄佛陀的引導方法。因此,我們首先不僅應給予靈性教育,而且應該進行外部教育。這樣,每個人都可以理解佛陀的指導,他們自己可以如何支持對環境的保護,以及為什麼要減少和消除我們的垢染。認識到這些之後,他們可以節省財務支出,並且不會破壞環境。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有我們真正想要的幸福與和平。

 

 

 

參考資料

1. Vin. IV. p. 48

2. Kuddakanikãya, Mahãniddesa, p.12, 283, 379

3. Bhi. A. p. 82 (Dhamasangani commentary)

4. Jãtaka, Pãli, 1, p. 2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