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生態

佛教認為,人們所採取的行動不僅能有益於自己,還能有益於整個世界,包括環境。佛教徒相信,我們的行動正以有害的方式影響著地球,因為我們自私又渴求事物。透過一種宗教方式,修行才能友善對待地球環境。

佛教與生態

Ashin Jatila

 

摘要

佛教認為,人們所採取的行動不僅能有益於自己,還能有益於整個世界,包括環境。佛教徒相信,我們的行動正以有害的方式影響著地球,因為我們自私又渴求事物。透過一種宗教方式,修行持守五戒、禪修、聽護經(paritta),才能友善對待地球環境。

關鍵字; 佛教,貪婪,憤怒,自私和環境問題。

 

介紹

乾旱、森林火災、缺水、洪水和高溫等自然災害,現在實際上在全世界各地造成影響。在人體內發現艾滋病、癌症和各種病毒的全球性流行病。人們可能因各種世界戰爭而喪命。一些科學家和學者說,氣候變遷的後果是因為二氧化碳的產生和森林的砍伐。但他們從不說這些問題是由於精神上的粗魯、道德上的傷害、同情心的減少、和缺乏愛心而爆發的。他們僅僅只是唯物主義者,所以從唯物主義的基礎上談論氣候變遷。不過,借由佛陀的教導,人們可以在心中看到氣候變化。國家領導人對每個國家至關重要,他們統治得越好,我們就越能過上安全穩健的生活。群眾的道德感變得鬆散,絕對也是領導人造成的損害。因為人類不良的心態觀念和行為,經常可見環境被破壞。因此在本文中,讓我描述在佛陀的教導中,造成環境破壞真正的原因是道德損壞。

 

什麼是佛教?

佛教是所謂的依靠自力。釋迦牟尼佛對感恩的佛教徒來說是一種神聖而偉大的人。作為一個人類,他無法創造地球和眾生。接下來,他不接受自己有能力作為所有眾生上天國或下地獄的原由。因此,他傳授眾生自足之道,在不依靠他人的情況下,從地獄中解脫,上升天界,證得涅槃(佛教徒的最終目標)。佛陀說:“除了依靠自力外,別無其他,這也是一種祝福。”這是清楚且顯而易見的,透過自己的努力,我們可以達到一切想要的結果。例如,如果我們想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我們會盡力可能地努力。如果不這樣做,那麼沒有什麼能成為真實的,我們的想法和想像只會變成夢想,它們可能只是胡說八道,只是腦海中的垃圾。同樣,如果沒有捷徑或其他方式。如果我們想要證悟,那麼依靠自力是唯一的途徑。沒有人能幫助我們達到涅槃。

 

因此,佛陀說:“依靠自力是一種祝福”。因為這樣,佛教如果以“依靠自力”來命名,那就更加正確了。從生態區域的角度來看,神聖的大自然用色彩繽紛的事物和生命裝飾著我們的世界。它們是高大的樹木、寬闊的山脈、茂密的森林,動物、人等。全部依靠彼此生存。不過,他們都有一個奇蹟,沒有其他而是“慈愛。愛在每個人之中,在世界上每一個活著的生命之中。另一方面,有一個詞,“愛生愛,恨生恨”。這意味著我們可以讓日子充滿愛心和仇恨兩者。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的心中具有對所有事物和所有人的愛,我們就會從他們那裡得到反應。如果沒有,我們將從他們那裡得到仇恨。這是每一個舉動都有反應的原因。世界“好行為帶來好結果,壞行為帶來壞結果”。有些人做有功德的事,例如捐血或捐錢,友善並與眾生分享功德。相比之下,有些人有過失的事,例如打破五戒,不做善事。畢竟,無論是現在還是以後,做好事,我們自已會有好事降臨,而做壞事,也是如此。

 

因果定律

用收穫的語言來說,如果我們播種好的種子,將會穫得豐收。如果播種不良種子,將收割不好。佛教徒稱之為因果業報。一種根據我們的行為運作的非人格自然法則稱之為因果。佛陀說:

 

根據播種的種子,

從而收穫的果實也如是,

行善的人,聚集好事,

行惡的人,收割罪惡。

播下就是種子,你要嚐嚐,

其果實。

 

佛教認為,人要為自己的不幸與幸負責。人可以創造自己的天堂或地獄,是自己命運的創造者、過去的孩子和未來的父母​​。這是如何可以過免於煩惱生活的手段之一。然後,有一種讓你擁有寧靜之心的佛法藥丸,可以透過禪修來培養。禪修是一種讓我們身心健康的藥物,可以消除我們的憤怒、貪婪和無知。這種佛法藥丸讓我們有強大的心智解決生活中各種的壓力和逆境。這是培養良好精神的好方法。正念和禪修幫助我們培養一種無執著的覺性,對我們有極大的幫助。但這只是修行的一半。生活不斷挑戰著我們向內看,觀察心是如何被影響(文化、家庭和社會),如何期待事物以被認定的方式出現。禪修是有幫助的,但我們仍然必須將無執著的覺性運用到生活的每個領域中,包括家人、工作、朋友、媒體、科技等,這就是“生活是上師”的含義,所有我們跟環境的關係(外在),就是執著期待事物發生的地方(內在)。

 

作為人類,我們貪婪、憤怒、無知。有時候,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自制力。有時候,我們是完美的。如果知足,我們將一生都不會犯錯。實際上,環境保護基本上是我們的心的問題。環境問題是一個心理問題,因為我們的行為是基於我們的動機,基於我們如何看待事物。近來,我們的所見充斥著一種永不滿足的慾望。需指出的是,無論我們看到什麼,我們都想要。我們就像一隻蠶,用自己內部產生的材料編織蛹繭。我們的欲望就是像這樣,從心中生起,然後如不停的流水般,一個欲望又生出望另一個欲望,從而使我們的一生被慾望所淹沒。我們生活在一個無間斷的渴望所造作的繭中。最近無論走到哪裡,我們都會看到廣告,在電視上,報紙上,手機上或街上。一直以來,這些廣告催促我們買這買那,因而產生更多的欲望和更多的貪婪。這導致我們過度使用有限的資源,並給環境帶來不可持續的壓力。這就是為什麼與我們自己的心合作至關重要,為我們的欲望承擔真正的責任。環境惡化真正的原因是人類的貪婪。我們生活在一個大唯物主義時代,沒有時間滿足。公司承諾,他們的產品將改變我們的生活並帶來快樂。他們幾乎要祈禱我們的欲望會很大,然而作為佛教徒,我們正在祈禱欲望減少。所有這些廣告都是虛幻的,不是建立於事實之上。相信它們的話,就像是閉著眼睛走來走去,看不到真實情況。我們的胃有一個自然的極限,但我們心的欲望如此之大,可以吞噬整個宇宙。生動地說,追求是不可能滿足我們的欲望的。

 

一切都可以從我們的思維中切斷。佛法如水,以此我們可以像滅火一樣撲滅多重的誘惑。此外,我們可以宗教的方式簡化,並保護逐漸減少的動物種群。大多數佛教徒和喜馬拉雅山區域都使用這種方法。針對包括印度、尼泊爾和不丹在內的喜馬拉雅山區宗教,霍魯格(KHORYUG藏文環境之意) 的分支機構致力於促進環境保護,提供男女出家人教育,使他們能夠成為自己社區的領導人,並向全世界傳播如何保護地球及所有形式的生命。有些人會透過種樹、保護野生動物、鼓勵其他人成為素食者等,全力以赴地進行各種環保活動。他們相信自己避免殺死動物,成為素食者,這就是一種以宗教方式拯救世界的適當方法。

 

佛陀與環境

環境與佛陀非常親近。他出生在蘭毗尼花園。他的母親感到疲勞痛苦,抓著無憂樹的樹枝時,誕生下了一個嬰兒,佛陀。二十九歲時,王子讓自己成為了苦行者。六年來,他在尼連禪河畔,坐在菩提樹下,遵循中道修行。三十五歲時,他證道開悟,成為森林中菩提樹下的佛陀。開悟後,佛陀在菩提樹旁度過了四個星期。在第五個星期,去了白楊樹,第七個星期,佛陀來到了闊葉山檨子樹。佛陀選擇非常好的禪修場所,例如樹木和森林。佛陀開悟後,與環境一起生活,在樹下,在洞中,在空中。佛陀在鹿野苑向五個弟子第一次宣說佛法。他大部分的傳道開示都是在樹下和露天的地方。他與野生動物一起在森林中度過時光。佛陀說:“Ramanoyani aranni森林很令人愉快。佛陀在鹿野苑度過第一年。第二、第三、第四、第十七、和第二十年在王舍城靈鷲山的竹林精舍。第五年在毗舍离大森林。第六年是瑪柯羅山。第八年在森林裡。第十年是有大象的波里拉亞克樹林。第十三、第十八、和第十九年是車利雅山,從第二十年到第四十五年,他生活在舍衛國祇園精舍和波帕精舍。佛陀在兩顆娑羅樹之間入涅槃。由此可見,佛陀熱愛森林、樹木和環境。佛陀從來不喜歡破壞樹木和森林。佛陀說:“yassa rukkhassa chayaya nisideya sayeyya va, na tassa sakham bhanceyya, mitta dubbo hi papako” 只能砍掉那些在樹下也無法提供遮蔭或休息、睡覺的樹枝。否則是背叛朋友。因此,我們不應破壞森林和樹木。如果我們破壞環境,我們將是環境的壞朋友。

 

五戒

人類的意志可使所有眾生和自然環境陷入和平及破壞。統治者和群眾需要統一遵守此五戒,以獲得和平的環境。五戒是:

1. 戒除殺死任何生物

2. 戒除取走持有者未給予的東西

3. 戒除犯下不當的性行為

4. 戒除說謊

5. 戒除酒醉毒物或藥物。

 

當一個人避免殺害動物時,他控制了自己的仇恨並養成慈愛。當他避免偷竊時,他控制了自己的貪婪並養成出離心或不執著。當他避免通姦時,他控制了情慾並養成滿足感。當他避免說謊時,他養成誠實;當他避免酒醉毒物時,他養成正念,並保持身心健康。這樣,通過遵守五條戒律,佛教徒可以避免不良的行為,從而過上不受指責無過失的生活。

 

而且,人意願的力量可以維護環境,也可以破壞環境。確實,人們正常的心是純潔的,渴望殺害或維護環境的願力是不正常的,這是一種滲透到純潔心靈的力量。當一個人與五戒的祝福或利益相關連時,就會出現信心或信仰。因有佛陀、佛法、僧團、父母和老師,而心存信仰、慷慨、慈愛和知識。為了保持和維護環境,會與他人互動交談。相反的,人們若與惡人為友,心中會累積貪婪、憤怒和妄想。因有惡的想法而殺害一個又一個。溫馴的和野生的動物被很多種方式殺死。如果全世界遍布道德墮落又破五戒的人,人們的生活就會變得像動物一樣不安全。然後,環境也將變得不公平被破壞。如今交通科技發展,許多疾病容易從一個國家感染到另一個國家。環境從開始就被破壞,日復一日。由於以上原因,世界各地的統治者和群眾,包括公民在內,最好持守五戒,這樣,地球才能被愛護,保留給我們。

 

道德羞恥和道德恐懼

可以說“道德羞恥和道德恐懼”能照顧地球不被毀滅。人們會恐懼自己做錯事時被鄙視。讚賞環境和周遭的自然,人們內心深處有羞恥感,這可稱為“道德羞恥”。在破壞環境時害怕被法律懲罰,這稱為“道德恐懼”。因為各種逆境和破壞環境而遭受痛苦,其原因即是缺乏道德羞恥和道德恐懼的結果。近來,人們無恥地做出毀滅性的事情,如砍伐樹木、殺死動物、挖崩山脈、毀壞森林。多數人會在不維護地球的情況下造成破壞。結果,將面對並遭受巨大的傷害。佛陀教導,使自然分裂的人可謂之為“邪惡”。現在人們的生活缺乏同情心和感情,以政治和經濟手段相互征服。一些大國從小國開採自然資源,取走森林宏偉的樹木。由於上述原因,人們面臨惡劣的環境情況。具有慈愛、憐憫和同情心,就沒有理由消滅環境。事實上,心理混亂是造成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佛陀教導,所有的心理現象都以心智為先驅,以心智為首,都是心智造作的。如果一個人懷著惡心說話或行事,痛苦就會跟隨著他,就像輪子跟隨著拉車的牛的蹄印一樣。所有的心理現象都以心智為先驅,以心智為首,都是心智造作的。如果一個人懷著純潔的心說話或行事,幸福就會跟隨著他,就像影子一樣永遠不會離開他。這就是為何每個人都應按照佛陀的教誨洗掉不好的心理。

 

結論

如今,人的性格在貪婪、憤怒和妄想的影響下變得迷失。在”人權”的幫助作出越來越多的錯事。一些國家領導人注重在取得權力,而非維持世界。作惡事的人口眾多,使得氣候和自然災害危害全世界。根據佛陀的教導,每個人都需持守五戒,以免遭受災難。砍伐森林造成的林地喪失比過去以往都多。林地喪失又與氣候變遷相互關聯。我們需要保護森林免於砍伐之災。

 

 

 

 

 

 

 

參考資料

  1. Dhammapada Pæli, khuddakanikæya, Suttantapitaka, The Department for the Promotion and Propagation of the Sæsana,Yangon. Myanmar, 1999
  1. Samyutanikæya, sagæthavaggapæ¹i,suttantapitaka The Department for the Promotion and Propagation of the Sæsana,Yangon. Myanmar, 1999
  2. Silakkhandavagga Pæli, døganikæya, Suttantapi¥aka, The Department for the Promotion and Propagation of the Sæsana,Yangon. Myanmar, 19
  3. Nærada Thera, A Manual of Abhidhamma, Union Ministry of Religious Affairs and Cultures, Yangon, Myanmar, 2016
  4. Thittila, Ashin, Essential Themes of Buddhist Lectures, Department of Religious Affairs, Yangon, Myanmar, 2000
  5. Walpola Rahula, what the Buddha taught, published in 1996.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