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禪修行為和影像研究觀察

禪修起源於佛教,起源於心理學,已成為不同領域的研究者之間較為流行的話題。禪修如何影響了人腦,在此我們將簡要介紹其起源、含義、最新結果。還包括各種行為和影像的研究。

概述禪修行為和影像研究觀察

陳率

 

 

概要

禪修起源於佛教,起源於心理學,已成為不同領域的研究者之間較為流行的話題。禪修如何影響了人腦,在此我們將簡要介紹其起源、含義、最新結果。還包括各種行為和影像的研究。

關鍵詞

禪修,注意力,大腦,灰質,fMRI

 

背景

現代技術和社會經濟發展為個人提供了便利和發展,同時也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在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下,人們關注的越來越少,無法享受當下。現實世界中的人似乎更加焦慮不安。在大學裡,學生將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手機、網路、電視和攜帶式遊戲上,然而,卻沒有時間陪伴自己。如何使現代人更好地關注當下,感受當下,享受當下,已成為值得我們關注的重要問題。禪修起源於佛教,發展於心理學,我們採取什麼樣的心理態度和行為,來積極應對資訊時代的各種挑戰,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啟發。實際上,作為對待現實世界的哲學概念,禪修對許多領域都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人類對自我意識、整合與自我發展的深刻呼喚,它可以更好地消除人類對於生存焦慮感的迫切需求。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開放性監控m)在《人的本性》一書中寫道:“一方面,發展高科技材料以滿足當今矛盾的歷史,另一方面,卻承擔不起這些用來維護和平與人民幸福的技術設計。現代科學與科技、經濟和政治的發展,以及交通、媒體和諮詢的發展,不僅為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式和空間,為個人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新的機會和學習,機遇與挑戰。與我們生活空間的擴大相反,我們內心卻更加焦慮和緊張,抑鬱和焦慮更加深重。一些專家認為,人類正在進入國家焦慮時代。

 

焦慮是時代的特徵。儘管資訊科技給人們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生存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在線”文化正在侵擾人們的生活,這不僅體現在大學生的頹廢、世界意義的喪失,道德知識的脫節上,同時也表現在呆滯、無計劃、無熱情。研究表明,摧毀孩子最好的方法是給他手機。無論成人還是兒童,日復一日都在使用新的屏幕刷屏功能,瀏覽毫無意義的消息,觀看視頻或玩遊戲。一旦離開手機,他們就會感到空虛。但是,資訊媒體就像眼睛的糖果一樣,只會帶來暫時的愉悅。本來我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開展更有意義的活動來豐富我們的生活。在網路時代,各種各樣的網絡訊息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而訊息則被過度消費。在這種狀況下,人們已經厭倦了應付,疲憊和不安。

 

禪修可以教會人們以平靜、開放和接受的態度應對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情況和生存焦慮,從而為那些內心焦慮並追求更深層次生存意義的人提供一條道路。近年來,禪修在西方世界已被廣為追捧,並逐漸發展出各種身心訓練系統,被廣泛應用於心理學、醫學、行為科學、精神病學、健康科學、認知神經科學、及體育。科學和教育學等各個領域都結合了諸如心理健康、身體健康、生活減壓、禪修禪修、靈性、療癒、和創造力等的主題。禪修透過干涉訓練,有助於改善情緒控制,心理適應力,從而擺脫焦慮和不安,使生活更加幸福快樂和美好。

 

禪修的歷史

禪修起源於佛教禪宗,是佛教的精髓。佛教“八正道”的正念或正義或禪修,是戒律、固有和智慧的方法之一。關於禪修的科學概念,許多學者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當下的刺激或個人所發生的事情,構成了持續感知的意識形態。有些人將其定義為一種靈活的心態,可以幫助人們創建新的類別、開放自己、接受新訊息,並使人們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一些禪修的定義在實修中發展了很多年,這種經驗是有意識地覺知到當下的注意力,在擴散出現時沒有一刻去評判注意力。該定義強調了一種獨特的注意力方式:有意識的當下。這樣,可以訓練個人專注於特定的事物。其他研究人員提出了禪修禪修的四因素定義。作為一種干涉技術,禪修以開放和接受的態度專注於當下的體驗,並調整相對應的注意力。帕坦加利提出,禪修的目的是減少思維,最終達到無意識狀態。這種狀態是一個人感知敏銳卻沒有思法的狀態。因此,將其描述為沒有任何思想內容的狀態。純粹的注意力狀態,這種”沒有思想內容”的狀態,似乎與正面情緒感覺有主觀上的聯繫,梵語將其描述為“ Sat Chit Ananda”,表示純粹的專注和快樂狀態。禪修有多種類型,分為專注禪修和正念禪修,根據禪修者是否專心。也有學者稱,禪修分為原始禪,太極禪,內觀禪,西藏禪。

 

近年來,禪修已廣泛應用在醫學、心理學、教育、體育和軍事等各領域,顯示出不同的價值。相關研究表明,禪修可以幫助減輕患者的痛苦,減少焦慮感,改善心情和幸福,應對壓力,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心智飄移,提高注意力; 增強心理適應能力,提高心理素質等。

 

禪修是一系列的自我調節方法放在一起,這些方法強調通過訓練對意識的注意力,增強對心理過程的自我控制,從而改善整體心理健康,例如培養平靜、清晰、專注等。特定的能力。禪修包括以特定信仰系統為主的傳統禪修方法,例如內觀,禪宗,瑜伽等,還有宗教和心理上的。

 

現代方法包含了禪修組合,例如:減壓療法正念(MBSR,基於正念的壓力減輕法),正念認知識別療法(MBCT,基於正念的認知療法)和正念預防復發(MBRP,基於正念的復發預防)。禪修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門主題。

 

由於其巨大的實用性,越來越多的人參加禪修練習,它已經從最初的臨床領域擴展到了許多領域,例如學校,老人護理,工作場所和社區。認知心理學和神經科學中與禪修相關的研究變得越來越流行。現有研究表明,由於禪修增加了注意力,例如工作記憶、執行功能、長效記憶和創造性思維等,對各種認知功能產生積極影響。

 

本文主要將從心理學,尤其是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檢視近幾年來禪修對大腦的積極作用。

 

對注意力的影響

請注意,注意力是指將覺知集中在特定刺激上,而忽略其他無關的刺激。要進入禪修,穩定的注意力是前提條件,所有方法都必須重視控制。據一些研究者介紹,禪修時不同的方向引起注意,就可以分為:專注法及開放性監控兩種禪法。專注法是指注意範圍狹窄,注意力僅集中在選定的目標對像上,此過程將需要個人的努力來擺脫干擾物。開放式偵測思維,是指擴大注意力範圍,訓練意識接受當下的覺知力,包括浮動的感知、思維和情感。在實際的禪修過程中,開放式監控通常與專注練習結合。

 

禪修提高了持續性注意力。 MacLean等人 (2010) 探討了禪修得以提高持續性注意力的基礎機制。該研究採用持續性注意力任務,在三個月的專注法訓練之前、期間和之後,測量視覺分辨率的敏感度及注意力的變化。在任務中,當出現低頻垂直線時,要求受試者快速準確地按下正確的按鍵,而出現高頻垂直線時,則要求他們不要做出任何反應。反應的正確性以蜂鳴聲回饋。研究結果顯示,禪修後,參與者的閾值(臨界)降低,視覺分辨率提高,警覺性提高。研究人員認為,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訊息的處理會導致資源用盡注意力,知覺敏感度下降,警覺性下降,持續性注意力失敗。而禪修則將增加與感知敏感度有關的視覺分辨率,減少目標辨別過程中所需的認知資源,從而使得持續性注意力變得更加容易。

 

此後,Jha等人 (2015) 討論了在高壓下訓練士兵的積極影響。受試者分為四組:教學風格正念訓練組,參與者風格正念訓練組,控制士兵組和控制平民組。研究採用持續性注意力回應任務進行。訓發現練前後有顯著的變化。結果顯示,等待控制士兵組的注意力表現,明顯低於預先測試,測試後的分數明顯低於平民組的等待控制系統,表示長期高壓將增加錯誤,導致心散漫,導致注意錯誤。但是,受過正念訓練的士兵,測試前後的結果均保持不變,且錯誤比等待控制士兵少,還有,參與式訓練小組的表現要比有教學式訓練小組更好。這表明,儘管長期高壓會增加注意力錯誤,但是參與式禪修訓練會增加高壓下的注意力表現。隨後,Badart等人(2018)的研究,使用單通道視覺條件,單通道聽覺條件以及雙通道視覺和聽覺條件來呈現回應轉換任務(回應切換任務),比較長期專注法禪修者和非禪修者在不同的刺激通道條件下的持續性注意力差異。

 

結果顯示,在所有情況下,禪修者在回應切換任務中的注意力錯誤均少於非禪修者。這說明長期專注法修煉將改善一般注意力狀況。注意力可以分為三個功能性階段:警覺性,定位和執行。獨立於每個子系統,該研究使用網絡測試,來衡量三禪修注意力影響子系統。結果發現,禪修可以提高執行注意力,至於禪修是否會對警報子系統產生積極影響,目前的結論並不一致。 Elliott等人(2014年)使用注意力網絡測試來探索專注法改善注意力子系統的機制。研究還發現,專注法提高了執行注意力的能力,減少了執行者注意力與警覺注意力網絡之間耦合的執行功能。請注意,執行者注意力和警覺注意力之間的網絡連接很強,反映了兩個競爭的神經資源共享一樣的認知資源,而專注法可能會提高兩個網絡共享資源的效率,使兩者可以同時執行,最終提升了兩個注意力子系統。此外,研究表明,開放性監控和專注法對注意力子系統的影響不同。蔡等人(2016)的研究首次進行了一項橫向研究,比較了注意力網絡測試任務中的專注法禪修者、開放性監控禪修者和非禪修者的表現,以探索長期不同類型的禪修組配對。研究結果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兩組中的長期禪修者具有更高的注意力執行能力,而開放性監控組則比其他兩組具有更高的定位能力。

 

進行了另一項縱向研究,研究3個月的專注法訓練對注意力子系統的影響,結果顯示,短期專注法訓練可以提高執行者的注意力。結果顯示,專注法可以提高執行注意力,而開放性監控可以提高執行注意力和定位注意力。藉由注意力資源更加合理的分配,禪修可以影響選擇性注意力分佈並擴大注意力。不僅可以改善識別即將來臨的目標刺激,減少注意力眨眼閃爍,還可以提高人們對意外的非目標刺激的覺察,減少注意力不集中的失明。

 

自上而下的注意力控制,形成一種並行的訊息處理方法,減少了任務相關訊息和無關訊息之間的競爭,從而擴大了注意力範圍並減少了注意力閃爍。反過來,專注法加強了自上而下的注意力控制形成單通道的系列。Van Vugt等人(2014年)將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具有兩年以上禪修經驗,另一組是經驗較少的受試者,比較接受開放式監控和專注法訓練後注意力眨眼的差異。結果表明,禪修經驗豐富組在開放式監控訓練後,比專注法訓練後注意力眨眼較少,而禪修經驗較少組沒有顯著差異。這意味著資深禪修者可以在開放式監控訓練之後,擁有更大的靈活性來選擇與訊息相關的任務,將他們的注意力控制在預期的狀態。此外,Schofield等人(2015)調查了正念訓練對無意識失明的影響。無意識失明表示當受試者將注意力集中在事件或對象上時,通常不會注意到與眾不同且重要的非目標對象。在實驗中,字母T和F將在電腦銀幕上進行邊緣碰撞運動,要求參與者計算兩個字母邊緣碰撞的次數。同時間,會出現意料外的刺激“ +” 從銀幕的一邊到另一邊。如果受試者能夠說出意外刺激的特徵,表示他知道意外刺激,否則的話,就是無意識的失明。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正念訓練組與對照組相比,顯示出較少的注意力失明。可以得出結論,正念訓練提高了主動注意力而不是被動注意力,提高對任務中意外刺激的覺知。

 

對腦結構的影響

大腦灰質體積(GMV)的分佈對我們的心理健康、行為和認知功能起著重要作用。 Serigio等人發現與非禪修者相比,禪修者的灰質體積在右半球較大,主要在幾個腦島區域:內框架額葉皮質,顳葉皮質,頂葉和左前額葉腹側皮質和左絕緣。這些變化包括大腦與持續性注意力、自我控制、同情心和相互感覺有關聯的區域。與禪修者相比,沒有發現非禪修者灰質量增加的區域。此外,長期禪修者禁語的深度與大腦灰質的數量有關,這主要表現在額葉內側。禁語時間越長,前額葉皮層的灰質體積就越大。這與控制自上而下的認知、情感和注意力有關係。

 

對腦功能的影響

在功能磁共振成像中,當大腦活動時,神經元被激發,電活動導致腦血流量和氧消耗增加,但氧消耗低於腦血流量的增加,因此脫氧血紅蛋白的含量降低,也就是,可以檢測到相應的大腦活動區域。凱瑟琳等人發現,長期禪修者在禪修過程中,後扣帶回、前楔、左中扣帶回、左上回、角回等大腦區域的暫時活動,均比新禪修者低,這一發現表明,長期禪修者與新禪修者之間的禪修過程有不同。不同的大腦區域參與了群體之間的認知策略,對於新禪修者而言,牽涉到更多與同情、社會認知、內部言語和記憶過程有關的大腦區域。長期禪修者牽涉該區域程度較低。此外,短期禪修的腦功能變化主要在右前扣帶回、額內側回和背外側額回。長期禪修對衝突控制、正面的情緒期待方面有更積極的影響,並且可以改善執行功能,並對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

 

結論

與非禪修者相比,禪修者在注意力、大腦結構、大腦功能和大腦網絡連接方面表現出顯著差異。隨著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的更新和新技術的應用,可以進行更多有關禪修對腦結構、腦功能和腦網絡積極影響的研究,並進一步研究變化的機制。 我們相信,隨著了解的深入,禪修將在心理和臨床各個方面的治療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

[1] Jonathan D.Nash, Andrew Newberg.Toward A Unifying Taxonomy and de Fi nition of for Meditation [J]. Front Tier in Psysilogy, 2013.4

[2] Sergio Elías Hernández, José Suero , Alfonso Barros, et al. Increased Grey Matter Associated with Long Term sahaja Yoga Meditation: A voxel- Based MorPhometry Study. PLos ONE, 2016, 11 (3)

[3] Kathleen A. Garrison , Dustin Scheinost, R. Todd Constable, et al. BOLD signal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 ity associated with loving kindness meditation, Brain and behaviror, 2014.4 (3) .337-347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