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狀態、社會溝通與科技創新——生態轉型的資源互聯
為什麼我們(一般人)儘管知道基本上需要做什麼,卻不採取行動呢?我們要如何加強、加快導致行為發生根本改變的過程?為什麼我們的行動沒有足夠的強度?
生命和平大學 (台灣靈鷲山;緬甸仰光)
與德國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 (LMU)
及柏林德國科學家聯盟 (VDW)合作
線上冬季學校 2023年10月28日至29日 /11月11日至12日 / 12月2日
心理狀態、社會溝通與科技創新 - 生態轉型的資源互聯
課程
背景
從洞察到行動
“這樣還不夠” (E.U. von Weizsäcker) 一次又一次的會議設定了新的目標,以避免地球上生命生存的條件遭到破壞。全球暖化和生物多樣性的快速破壞可能是最重要的兩個問題。越來越多的政府、行業、研究中心和大型民間運動(例如“氣候大罷課”Fridays For Future)確實看到了問題所在,並致力於防止生態系統的崩潰。但這還不夠。為什麼我們(一般人)儘管知道基本上需要做什麼,卻不採取行動呢?我們要如何加強、加快導致行為發生根本改變的過程?為什麼我們的行動沒有足夠的強度?
這些是我們冬季學校的基本問題。這些問題將聚焦在兩個實際的層面:
- 如何以創造力和參與的喜悅為基礎,創造並實踐個人對生態改變的動力和勇氣?
- 如何克服惰性和以自我中心的態度,以吸引並整合機構或社會行動者的參與?
心理狀態(思維、感覺、意志)由我們的思考方式、評估內部和外部的過程所塑造(思想和自然),但並非固定不變的。我們可以學習與自己的內在及環境和諧相處。有許多人(特別是森林中的原住民文化)仍擁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心態。在現代科學中,藉由對植物和動物的生命(與敏感性)的迷人研究發現:植物與動物不是我們可以隨意支配的對象,而是共存的存在,我們人類與它們共享生命。這對於我們與其他生命形式的溝通及科技的發展意味著什麼? 科技不是以破壞方式使用和剝削自然的工具,而是與自然分享生命基本資源的工具。如果我們根據標題的三個方面作為相互連結的資源來發展我們的生活模式,我們或許可以在深度上發展出一種靈性生態。